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永續生態科技的認識與運用

永續生態科技的認識與運用

水水世界 生態科技研究中心
一、生態科技的哲學思維
A、「發藏取物-小人得之輕命」

發藏取物(石油、水資源、森林)來餵養巨大人造機器,狂集資金錢來引發金融海嘯創造通膨。那我們萬物的生命該在什麼地位呢?
人盜機器狂賺錢財還是機器與錢財盜萬物自由與健康?在人類利用現代高科技、向大自然展開更大規模征服的今天、在人類文明面臨全面危機的時候,古老的道家智慧與道教思想、是否能夠啟迪我們的心靈、重新確定人在大自然中的作用與地位呢?

B、何為「道」? 生態運行的道理

已經發現了火 造了刀 人應該進化還是退化?

失去整體觀的現代人
以研究環境問題而聞名於世的羅馬俱樂部主席奧爾利歐.佩奇(Aurelio Peccei)認為。人們在陶醉於自已的能力和眼前成績時,並未意識到在許多情況下,明天將為今天的收益償付重大的代價。此外,他們從各個方面使用科學論證的同時,郤疏忽了唯一能夠不斷起到協調作用的哲學、論理和信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代人已經丟失了的整體感,這是一種嚴重的倒退…現代社會應該恢復這種觀念。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科學大統一理論

老子所說的道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它先天地而存在。無聲無形,杳冥空洞,永遠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環運行,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母體究其根本,實際上就是指宇宙。

道與宇宙大霹靂 夸克(極小)到宇宙(極大)

老子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變化,而生天、地、人,為二生三;三才既具,萬物資主,為三生萬物。萬物內涵陰陽,即負抱陰陽,陰陽在沖和之氣中得到統一。這段話語簡直是對宇宙演化的一種樸素而形象的描述。由無形無象的汽態宇宙,演化出固態宇宙,乃至形成各種物體﹔--混沌生無機從固態的無機物中,又衍生出有機物,乃至形形色色的生命體,--無機又生有機。
莊子進而開導東郭子說︰希望你不要著眼於某一事物,其實萬物皆不能離開道。把宇宙當成一個整體來談論,這樣就不會有所窮盡了。明白萬物並無主宰,都是自已創造自己,就能和萬物冥合為一而沒有分別。

「眾妙之門」誰來剋我?誰來生我?

事物只有在相生相剋往來屈伸的運動中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沒有相生相剋陰陽循環就是一片死寂
《淮南子》,亦師承老莊心法,認為生生不息是天道的根本功能,對立諸因素在相生相剋中雖有損益,但不會導致總體的破壞或失衡,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即強調注重對立面的相承相應、相比相得、相和相通、相濟相成的互補關係,而不主張對立面的排斥與鬥爭,或二者之間的妥協。陰陽是流動的活力,大道則是貫穿始終、遍達萬有的根本,老子把它形容為「眾妙之門」不是非常貼切的比喻嗎?

暗合與競合理論相符 對立是次要的,統一是根本 建立起反饋系統

西方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主要是在人與自然的相分相離相鬥爭中講主客關係,主張人對自然環境的征服與控制。盜機哲學天與人儘管存在相互盜取的矛盾關係、但二者的對立是次要的,統一是根本的,天人之間通過互盜建立起反饋系統,而信息的反饋使二者達於統一,即所謂天機與人機的「暗合」故在《陰符經》中,看不到人與天的根本分離和對立。與競合理論相符

天地人三才相盜 盜來盜去 生生不息 然盜亦有道 生態食物鏈(網)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既是盜取天地精華而生成-三盜之第一義
《黃帝陰符經》之「天地,萬物之盜」在這部頗具奇異文彩的經中,作者提出了一個以「三才相盜」為核心的天人理論,所謂「盜」即盜竊、危害,也有利用的含義。「三盜」是指天地、萬物、人互相盜取,萬物既是盜取天地精華而生成,所以說「天地,萬物之盜」此為三盜之第一義

萬物,人之盜 盜萬物為己用亦為必要。此為三盜之第二義。
經中曰:「萬物,人之盜」是說萬物為人所盜取、利用,以生養自己。如取五榖以為食,取絲綿以為衣飾,取木石以為宮室,取金屬為刀兵,取牛馬為座騎等,萬物為我利用,所以說「萬物,人之盜」《列子.天瑞篇》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人盜萬物而求發展的訣竅,在齊國有一位姓國的大富豪,當有人問他致富的原因時,他說是善於「盜竊」所謂「盜竊」就是善於利用天時、地利,借雲雨之滂潤,依山澤之產育,去種莊稼,收五榖,築房屋、置產業;在陸地上,盜竊歸天地所有的禽獸;在河流中,盜竊如自然所有的魚鱉。這就是他致富的秘訣,究其根本,人的生命本出自天地,其生存亦必須依賴天地,故盜萬物為己用亦為必要。此為三盜之第二義。

人,萬物之盜 為外物所役使,甚而殉身喪命。則人反而為萬物所盜。

人雖利用天地,盜取萬物以養活自己,但如沉淪於聲色犬馬之欲。為外物所役使,甚而殉身喪命。則人反而為萬物所盜。水火錢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故人盜水火以自用,這是有利之處。但如失去控制,水火成災,賊害於人,亦為萬物所盜。此外,人為了使所需之物取之不盡,而繁衍、改良了它,這樣一來則是萬物反盜取人類的智慧,靠人的維護而生之不竭。實際上,人與萬物的關係不僅表現在外部的互相利用方面,
人生蟲寄住人死蟲回收元代王道淵所說:「萬物的生成與人同時,人身之內生有八萬四千小蟲」。簡略而言,體內五臟被蟯蟲、蛔蟲盜食,體外皮膚被跳蚤、蚊蟲叮咬,這些都是萬物盜人的例子。此為三盜之第三義。

C、發展永續生態科技運用的好壞依據為何? 善惡?

動機的善惡與價值的取捨,往往決定了盜機所生的結果
亞當和夏娃吃了伊甸園禁忌的果實(分別善惡的智慧果實)因此有了罪?

這個三才和盜的天人結構中,唯有人最具備道德的主體性,故其動機的善惡與價值的取捨,往往決定了盜機所生的結果。三才互盜的環境中,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可以主動地駕馭自然,積極地參與萬物的運化。
《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對此李筌解釋說:人與禽獸、草木一樣,都是由陰陽的運化而生,但人又為萬物之靈,位處天地的中心,心懷智慧權謀,能夠反照自性。窮達事物的本始,盜取陰陽五行之氣而用之。換言之,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既能認識自我本性,又能知曉自然規律,取萬物為已用。而其盜取天地萬物的過程,亦是對自然的認識過程,是人掌握自然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加以利用的發展歷史。

自然之道不可違背,順勢利導而利用
聖人在盜萬物、取天機的過程中,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應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效法天道自然之靜,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的生存與社會的發展,都必須在大自然這個先天決定的環境中,別無選擇

《陰符經》說:自然之道寂寥寧靜,天地萬物不斷生衍。天地之道不知不覺地運作,一會兒陰勝陽,一會兒陽勝陰,陰陽交替推移,變化有條有理,所以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背,順勢利導而利用之。也就是說,作為宇宙本源的道體是無聲無息,寂靜不變的。由道體所生的天地萬物,則是在逐漸地生滅變化之中,並以陰陽交替的形式在運作。

求教於天地萬物 物質量能循環生生不息

《關尹子》說: 天不能使蓮花冬天開放,使菊花春天開放,因此聖人不違
天「不違時」之四季,不逆時之通塞,
地「不違俗」不能使河南生產橘柑,使江南生養狐貉,
不違地之風俗,不逆氣之變化,
人「不違我所長」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當各盡其能,
物「不違物所長」人不能使魚在空中飛翔,鳥在水中游馳,

這是這樣一來,天地萬物可變動、可靜止、可晦藏、可明顯,唯不可以拘泥,當隨時達變,運化生養萬物,這就是道。也就是說,只要遵循這四條基本原則,不違拒造物之變化,不拘守人間之死法,便可以應變無窮而為妙道。

永續之道 盜亦有道-永續之道 盜機
元人胥元一注說:萬物盜天地而生,人盜萬物而養,萬物盜人而成,此為三才相生、相養、相成的正理。
李筌說:凡彼此的相盜,皆須遵循大道。人的所作所為。宜令其盡合其宜。只有這樣,三才可以無損,各安其任。皆使不過度越分以傷本性。這樣便可免除天下的禍患。 符合自然之道的「有道」之「盜」就叫做「盜機」《陰符經》說:這個盜機,普天下沒人看不見,但卻沒有人能認識

君子得之固躬,執其權,用其力而不「遏其機,逆其氣」造成「物盡而藏竭」

劉伯溫作《郁離子》、其《天地之盜》篇講:人、是天地之盜,但只有聖人才真正懂得盜,盜,不是「發藏取物」主要是「執其權,用其力」如春種秋收,高處建房、低地鑿池、水上行舟,因風作帆。而一般人不懂得盜、以至於「遏其機,逆其氣」甚至只知道無限制地盜取自然界的物質,這就必須造成「物盡而藏竭」

人類的道德水準與善惡價值的取捨往往左右了自然與社會的命運

《三天內解經》中指出:人的身體來自天地,故上稟天,下象地。天地和人的關係是相互依存,「天地無人則不立,人無天地則不生。天地無人,譬如人腹中無神,形則不立,有神無形,神則無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而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為萬物之宗」即在客觀上把天地、萬物和人類看成是一個互相依存的體系,這個體系以人類為本位,因為人類的道德水準與價值的取捨往往左右了自然與社會的命運。

D、執行生態科技的依循道德、善惡指標在哪裡? 生物多樣性指標

盛德的時代
《馬蹄》說︰在風俗質樸的年代裡,百姓的行為安祥穩重,視察專注,別無外求,所以山上還沒有小路,河裡也沒有船隻和橋,萬物渾茫,叢生繁衍,各不相犯。人沒有害禽獸的心,禽獸亦不怕人,所以禽獸可以讓人牽著游玩,雀鳥的窩巢可以任人攀著觀看,這就是盛德的時代,人類和禽獸同住在一起,和萬物同聚在一處,哪裡有什麼君子和小人的分別呢?這些生動的描述,完全是一幅動物成群、植物茂密的自然圖畫,人類生活其間,也完全是處於逍遙自在、任意無為的狀態。那時候陰陽二氣調和平靜,鬼神不擾亂人類,四時的運作合於節度,萬物不受傷害,生物不死於非命,人雖有智慧,即不妄用,這就是最和諧的狀態。

貴生戒殺 使萬物各盡天年 脫了唯人獨尊的思想
《本生篇》說:最初創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養和生長的是人,能夠保養天所創造的生命而不加損害的人就是天之子。天之子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保護天賦的生命與人性,這是人間設立官吏的根本原則。
人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就是「貴生」觀察天地變化之機,分辨五物生長之利,以促進生命的發展,使萬物各盡天年。在此擇脫了唯人獨尊的思想,承認了各種生物的生存權利,並把護養萬物、維持生命的最佳狀態作為聖人的重大責任。

貴生是人類之至德
貴生是人類之至德。凡對生命有害的事情都應制止,凡對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
《貴生篇》說:「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貴公篇》說:天地是偉大的,它生育萬物,卻不把萬物看成自己的兒子,它長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和利益,卻不知道這些恩惠來自何處。這就是天地的美德,亦是三皇五帝的功德,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

二、蘭花生態科技之生態科技村篇
生態農業的開端--桑基魚塘
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六分為基,四分為塘,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喂蠶,蠶屎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迴圈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這便是桑基魚塘。桑基魚塘,是明清時期中國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種創造,也是中國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態農業的開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資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動植物資源,不論在生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
三、生態科技之生態水培空中花園篇
1.屋頂隔熱調降都市熱島效應
2.生產食物提供都會區休憩空間
中國古代農學 –生態水培
架田,又稱葑田或浮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架田,又稱葑田或浮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這種農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如菰 葑 (茭白)等的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地,東晉時,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土地種植水稻等作物。而葑田之名,則最早見於唐朝。後來人們便模仿葑田的形成機理,作成木架浮在水面,將木架裏填滿帶泥的菰根,讓水草生長糾結填滿框架而成為人造耕地。開始時,人們仍稱其為葑田,元代則正式將葑田命名為架田。架田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耕地。

何為生態科技?-不過道德而已
生態科技就是先認識宇宙自然的生態韻律(道),在貴生戒殺的原則下執其權、用其力讓萬物各盡天年(德)。
認識道
宇宙生死之道-萬物皆來自大霹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循環能量之道 順暢能量、物質流循環不已。對立是次要的,統一是根本。
相依相生 生滅循環之道--人不過在自然中三盜之中生死。
依循德
盜機運轉 宇宙生態自然知識之科技運用智慧調控
生態科技是否正確具備德的標準
跳脫了唯人獨尊的心,讓生態食物網穩定運行使萬物各盡天年。
依貴生戒殺的原則調控,就會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的盛德和諧相。
生態科技調控重點
化學調控不如物理調控;物理調控不如生態調控;生態調控不如貴生調心。

沒有留言: